福鼎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,与浙江交界,素有“白茶之乡”称号。福鼎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,雨量充沛,依山傍海,大多数地区为海拔500~800米的山地,土壤以红壤、黄壤为主,适合茶叶的生长。
白茶的生产除以福鼎为代表的闽东产区,还有以政和为代表的闽北产区。
福鼎白茶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。主要品种分为:白毫银针、白牡丹、贡眉、寿眉。具有白茶性清凉,消热降火,消暑解毒等特点。
品类
白毫银针外形肥壮,满披白毫,色泽银亮,内质香气清鲜、毫味浓,滋味鲜爽微甜,汤色浅杏黄色、明亮。清明前采制的银针外形芽头肥壮,身骨重实,茸毛疏松,色白如银;清明后采制的银针芽头偏瘪,身骨轻虚,茸毛伏贴,色带灰白。
白牡丹绿叶夹银色白毫,芽叶连枝成朵,非常像初放的花蕾,因其外形得名“白牡丹”。白牡丹干茶一芽一二叶,色泽灰绿或暗绿,叶背白毫银亮,绿面白底,故有“青天白地”之称,汤色杏黄或橙黄色、滋味鲜爽。传统的贡眉由于其外形较大白茶瘦小、形似眉毛而得名。贡眉外形毫毛显露,汤色橙黄或是深黄,叶底匀整、柔软、鲜亮,叶张主脉迎光时透出红色,滋味醇爽,香气鲜纯。
寿眉的外形其貌不扬,新茶色泽以灰绿色为主,形状稍卷曲、自然美。泡开后,汤色为琥珀色,清澈透明;香气鲜纯;滋味醇爽。寿眉是叶茶中“粗枝大叶”的品类,多按一芽三四叶的标准采制。
工艺
白茶为轻微发酵茶,其加工工艺最为自然,仅两道工序,即萎凋、干燥。采摘的茶鲜叶均匀摊放,自然萎凋至七八成干时,再用文火慢慢烘干即成。
白茶因其独特的制作工艺,保留了茶树鲜叶中更多的茶多酚、茶氨酸、黄酮、咖啡因、可溶性糖等风味和营养成分,性清凉,退热降火,祛暑,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。
泡法
冲泡白毫银针通常用直筒形透明玻璃杯,品饮者可从各个角度欣赏到杯中茶变幻的形色。白毫银针泡饮方法与绿茶基本相同,但因白茶制作中未经揉捻,茶汁不易浸出,冲泡时间宜稍长。3克白毫银针放入杯中,冲入95℃沸水至七分满,开始时茶芽浮于水面,之后茶芽逐渐沉落杯底,部分悬浮茶汤上部,茶芽条条挺立,上下交错。5分钟后茶汤泛黄即可品饮。
白牡丹可使用盖碗泡法和壶泡法。
盖碗泡法
取3克左右的白牡丹投入盖碗中,用90~95℃沸水温润茶叶,之后注水冲泡,第一泡45秒左右倒出茶汤,以后每泡延续20秒。
壶泡法
取7~10克白牡丹投入壶中,用90~95℃沸水闷泡45秒至60秒后倒出茶汤品饮,茶汤清鲜而醇厚。
等级高的贡眉冲泡与白牡丹的冲泡方法类似,可选用盖碗或壶冲泡。寿眉可以选用大壶冲泡。在福鼎茶区,寿眉本名叫做“粗婆茶”,是茶农的“口粮茶”。上山干活之前,煮上一大桶带上,渴了就用舀子舀上一大碗,非常解渴,粗枝大叶的寿眉适合各种冲泡方式。
掌故
唐陆羽《茶经》记载: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。“白茶山”指的就是福鼎的太姥山。太姥山北望雁荡山,西眺武夷山,文人描述其“水在天际流,峰从海中出”,通俗地说,就是这里既看山又看海,所以有“山海大观”之称。
传说中太姥娘娘的故事发生在尧的时代。太姥娘娘是农家女子,居住在才山(今太姥山)种蓝,人们称她“蓝姑”。有一年,当地发生了一场疫病,很多人都染病,怎么都治不好,蓝姑很伤心。一天,在梦中一个老神仙告诉蓝姑,太姥山上的一个山洞旁有一颗茶树,树上的茶叶泡水喝可以治病。醒来后她就拼命找到这棵树,采摘茶叶泡水分给染病的乡亲饮用,人们喝了茶水病真的好了!
蓝姑一直没有停止帮助别人,晚年遇仙人指点,于农历七月七日羽化升天。人们怀念她,尊之为太姥娘娘。而那颗救了无数人性命的白茶树,就是后世福鼎大白茶的始祖。
经常喝白茶的人都知道,福鼎白茶不仅有调理麻疹的作用,还对身体有不少好处,所以白茶有“一年茶,三年药,七年宝”之称。